基金会动态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下城老年基金会 -- 沈庭椿口述史

发布时间:2023-05-16 浏览:1405次

采访时间:2018年9月4日

采 访 人:朱建芬(以下简称“朱”)

被采访人:沈庭椿(以下简称“沈”)

编    辑:杜荣华


朱:沈区长,您好!2018是改革开放40周年,您率先创办了浙江省第一个县、区级老年基金会,今年刚好满30年。老年基金会慈善助老,成效显著。当时,您是怎么想到做这件事的?

:当然是当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们成立下城老年基金会是应势而生,建设慈善助老工程是应势而行。

杭州下城区是杭州典型的老城区。2018年,有60岁以上老人107197人,占总人口的26.9%。30年前,就已经列入人口老龄化城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中,从单一的政府财政投入转变为民间善款、社会资本、多元化、多渠道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发挥了老年基金会这个民间慈善组织积极的作用。

1988年10月,下城区创建了浙江省第一个县级老年基金会,我是第一位区政府任命的基金会理事长。基金会成立后,首先确立“公益至上”的原则,以为老人服务为宗旨,积极承担社会公益责任,依法募集和自筹资金,精心打造“3+2慈善公益品牌”[1]

下城老年基金会的筹备班子就是1988年4月4日成立的下城区老龄问题委员会的成员班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同年9月,各街道的老龄组织相继成立。信息畅通以后,反映的老龄问题日渐突出,接二连三地来信、来访,要求有老年活动场所,可是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困难重重。当时先后来区视察工作的民政部长崔乃夫,残联主席邓朴方等,都传递了全国各地的政府秉持改革开放、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从单一的政府财政投入转变为民间募集、社会资本参与的信息。这也是逼得下城老年基金会的创业者们解放思想,走出大门向辖区单位依法募集、接受捐赠。其中就有先后两次的企业家慈善座谈,钱塘书画研究社两次名家书画慈善义卖等,没有这批善心、善行者的乐善好施、慷慨解囊,就没有703万元这块原始基金(注册资金)。

1988年10月13日,下政1988138号文件,区政府批复下城老年基金会成立。其实,批复文件上的36名理事,早在发文前就是下城老年基金会原始基金的捐赠者。2015年,下城区老年基金会被评为省AAAA级社会组织,老年大学2014年被评为市AAA级社会组织,老年活动中心被评为省级先进老年活动中心。

我们三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坚持公益,把老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老人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老人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下城老人事业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竭尽全力为老人们多办事、办实事、解难事,做贴心人。香港回归祖国前,区老年基金会在杭州市区是最早接受香港爱国同胞社会捐赠的单位。我们用赠款建造了下城老人公寓——陈娟英楼,当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朱:当时您是政府常务副区长,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又要筹建老年基金会,您是如何兼顾?怎么解决场地、资金棘手问题的?

:匈牙利有一位诗人讲过:“人的生命是用时间来衡量的;人的价值是用奉献来衡量的。”老龄工作本来就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政府这个岗位上我责无旁贷。《老年权益保障法》有许多条款明文规定了政府的职能和职责,是法定的。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我们以此为动力,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千方百计将老年工作开展起来。基金会募集善款,接受捐赠,建造老年活动中心,缓解老年人因为没有活动场地去“沿街晒太阳”“桥上乘风凉”的窘境。

基金会已故名誉会长郭仲选同志,是当时杭州的名人,是世界闻名的西泠印社主持工作的常务副社长、浙江文史馆长,按照当时他的身份,这个下城老年基金会名誉会长实属“小儿科”。可是,他身体力行,“万事莫如为善乐”。病重住院时,由其夫人扶着接待我和下城老年基金会其他几位领导,还说:“如果能出院,我还想去你们那里走走、看看。”他对下城老龄事业的付出,对下城老年基金会班子的嘱咐,我们永远记在脑里,印在心里。郭老这一感动人心的真实录像,至今妥为保存。他书写“万事莫如为善乐”情景的大幅彩照一直挂在下城老年活动中心楼三楼会议室,这幅字也成为我们下城区老年基金会班子成员的座右铭。

在建造老年活动中心楼前,已故的杭州市委老领导陈侠同志通过市老年基金会资助下城老年基金会。在大楼基建完工交付使用前,面对有关单位逼着老年基金会“一手交钱,一手交房”的困境,陈老再次通过市老年基金会借钱给下城老年基金会。陈老已谢世6年之多,我至今难忘。还有,杭州钱江书画社为了建造下城老年活动中心楼,两次组织名家书画的慈善义卖。名誉会长郭老带着作品,慷慨捐赠。还有已故基金会3位顾问,他们都捐赠了墨宝。他们是姜老(姜东舒先生系研究馆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省钱江书画研究会会长、钱塘书画社顾问)、江老(江天蔚先生系历史学家、钱塘书画社名誉社长)、秦老(秦天孙先生系著名书法家、钱塘书画社社长)的墨宝。

朱:30年来,您与下城老年基金会的同志精心耕耘老龄慈善事业这块“土地”,2015年被评为全省4A社会组织,你们是怎么样精心打造这些公益品牌和慈善项目的?

:以“善”为乐,“乐善好施”传统的传承,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两者是一致的,都有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知行合一”的过程。

“以善为乐”的价值观,源于娃娃年代的家教、家风,从小打上这支“防疫针”,管你一辈子如何做人做事。记得我幼时,老家客堂中挂着“逸兴多、俗务少、积善家风好;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的中堂。这是祖父对沈氏门庭子孙的家训,至今难忘。就像我们基金会党支部书记徐阿祥、前任基金会理事长袁全光都是言行一致,是律已的明白人,积极为基金会筹集善款,整个下城老年基金会的班子是有善心、会办事、能担当的班子。

老年基金会还围绕中心,联系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太阳光大(象征党的领导)、君子量大(传统文化无量非君子)、父母恩大的“三大”活动。开展行善、尽孝的“两不等”的孝老爱亲教育。这个教育既体现慈善助老的特色,又通俗易懂,在基金会专职人员和老年大学的师生中产生了共鸣。记得在2007年4月6日《浙江老年报》头版头条报道下城老年大学,题目是《基金会鼎力资助、教职工精心呵护,下城老年大学越办越红火》。媒体报道、弘扬,既是公众的认可度,又是社会的公信力,体现出现代慈善组织的生命力。

朱:下城老龄慈善事业健康稳步发展,离不开您的大力推动,那您是怎么凝聚各界爱心,推动慈善事业不断向前的呢?

沈:应该说,主要是我们从事的公益慈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慈善法》“释义”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以慈善组织专业运作为特征的现代慈善事业在我国开始起步。下城老年基金会是1988年10月经筹备后成立的,正可谓:三十而立,驰而不息。

以善为乐内化于心,有力地推动慈善助老的外化于行。下城老年基金会精心建设“3+2”慈善助老工程,这个“3+2”慈善助老工程是浙江省第三方机构上门考核评估验收组一致同意核准为4A社会组织的主要亮点,也是下城老年基金会公益支出的重头戏。下城老年基金会平均每年公益慈善支出达100万元之多。此外,还累计缴纳税金108万元。这个“3+2”慈善助老是下城老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慈善助老。朝晖街道大家苑社区的老年食堂,挂着“下城老年基金会资助点”的牌子,吃饭的老人说:“我出10块钱,食堂的机器一充就14元,能买到14元钱的饭菜,我喜欢这种看得见,摸得着,吃得到的助老,实实在在。”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善为乐,慈善助老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道德力量,无声胜有声,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人去培育、去践行。记得前几年我们班子中许多人接待《老来乐》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过:“以善为乐,其乐无穷,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如果有来世,下世做人还要做慈善。”

现代慈善组织是靠募集善款、接受捐赠形成原始基金这块“蛋糕”起家的。在下城老年基金会的法人执照上写着703万元人民币的注册原始基金。然后按照“合法、安全、有效”原则进行专业运作,把原始基金的“蛋糕”越做越大。最后动用原始基金的增值部分(法律规定注册本金是不能动用的),按法律规定的比例,扶贫济困、援助弱势群体扩大慈善效果。

朱:沈老,您已87岁高龄,还为老龄事业奔波辛劳,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其实,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且我年事已高,许多事力不从心了。班子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不仅基金会理事会班子过得硬,基金会党支部也靠得牢。社会各界的支持,更是我没齿难忘。

“喝水不忘挖井人”,这是杭州下城老人公寓首批入住的一位老人陈郎秋先生用英文书写的,他是回归祖国的侨胞。特别是香港爱国同胞陈娟英女士,慷慨解囊,建造下城老人公寓的事迹时时在我脑海中出现。陈娟英楼碑刻上,有对当时引进港澳同胞善款、牵线搭桥的引领者汤元炳先生[2]发自内心的字句。汤元炳先生与陈娟英夫君是故交,更是世交,非常清楚捐赠者的心态。他多次推心置腹地告诉当时下城老年基金会的领导,“要顺利办成这件善事,必须以民间慈善组织,老年基金会作受益方出面商谈,你们又是同乡”[3]。下城老年基金会以后才知道,捐赠方后面有一个香港上虞同乡会的后台参与。这个香港上虞同乡会一直跟着捐赠者后面工作,在陈娟英楼基建现场举行基建寞基仪式时,会长从香港专程来杭祝贺并看望下城老年基金会。

下城老年基金会和下城老人公寓的人,永远铭记汤老为应对下城人口老龄化付出的心血,要以坚守下城老年基金会和下城老人公寓两块慈善阵地做到“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让汤老九泉安息。实践证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汤老那样领导引领的务实作风,需要香港上虞同乡会那样的主动参与,更需要陈娟英夫妇那样乐善好施的做人、为人。

30年前,郭仲选同志为班子写的“万事莫如为善乐”这个座右铭,与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是一致的。

我深信,下城老年基金会是应国家改革开放之势,应势而生,也必将应势而进。“三十而立”的历史,既长又短,郭老和3位顾问已先后谢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自然会淡化、忘记,但是他们当年为下城人口老龄化的付出和惦念,后人不能忘记。这是下城人口老龄化起步时期,募集民间善款、社会资本积极应对的历史。在这本“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的史册上,应该浓墨重彩地为他们写上一段。以“三十而立,驰而不息”为起点,必将有“自四十而不惑,五十年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传承。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程中,因“实”而新,因“实”而兴,再上台阶,发扬光大。

 

被采访人简介:

沈庭椿,男,汉族,1932年11月出生,浙江上虞人。1949年10月参加工作,195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下城区主要任职经历:1977年3月至1984年1月,任下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纪委书记;1984年1月至1990年3月,任下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政法委书记,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兼);1990年3月至1994年1月,任下城区副区级巡视员。



[1]即建造老年活动中心、创办老年大学和助养本地区120名特困老人,资助部分在社区老年食堂用膳的老年人、为本区七十岁以上老人免费办遗嘱公证。

[2]汤元炳(1909—1995),生前是浙江乃至全国工商界名人,担任过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席、浙江副省长、浙江国际信托第一任董事长。

[3]沈庭椿与陈娟英夫君都是浙江上虞人。